top of page

S06. 青海湖的植樹計劃(請點擊進入詳細內容!)

  • tonyl99
  • Aug 29, 2017
  • 5 min read

青海湖自然環境

青海湖位於中國青海省內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內流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原與黃河水系相通。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倒流入青海湖。

青海湖面積4,350km²,長105km,寬63km,湖面海拔3,196m,湖四周被四座3,600m以上高山環抱:北面是大通山,東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環抱面積約7,000 km²,除去青海湖4,350km²,尚有高原面積2,650km²,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有絕佳的植林前景,只欠足夠的淡水。青海湖平均深約21m,最大水深為32.8m,蓄水量達1,050億m²,湖水平均礦化度12.32gm/l,含鹽量1.25%。

青海湖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冷季長,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熱同季,乾濕季分明。湖區全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較青海以東同緯度地區高25%;年日照百分率達68~69%。年輻射總量較同緯度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高10~30%。由於湖區海拔高,高空氣流影響大,全年多在西風控制下。在風力作用下,一般波浪為2~3級,最大為7~8級,全年波浪6級以上的日數為40天左右。

青海湖水文狀況

湖區全年降水偏少。東部南部稍高於北部西部,東部全年降水量412.8mm,南部是359.4mm,西北部370.3mm,西部360.4mm和324.5mm.全年蒸發量遠超降水量,達1,502mm。湖區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熱同季。

青海湖水補給主要來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餘條,呈明顯的不對稱分佈。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積大,支流多;湖東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積少。然而東南岸土地 比較平坦而且肥沃,是補水植林的最佳區域。青海湖每年獲得徑流補給入湖的河流有40餘條,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和哈爾蓋河,這4條大河的年徑流量達16.12億m³,佔入湖徑流量的86%。是魚類迴游產卵和鳥類較集中地區。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補給13.35億m³,降水補給15.57億m³,地下水補給4.01億m³,總補給為34.93億m³,湖區風大蒸發快,每年湖水蒸發量39.3億m³,年均損4.37億m³。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條河,發源於祁連山支脈的阿木尼尼庫山,長約300km,幹流長92km,支流有幾十條,較大支流有10多條,下游河面寬約50~100m,深達1~3m,pH8.0~8.2。流域面積16,570 km²,約占湖區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徑流量11.2億m³ ,佔入湖徑流60%。

青海湖四面環山,附近有70多條河流,其中40多條匯入了青海湖,雨量也有約400mm,土地又很肥沃,條件可說非常良好,因此植被相當良好,只是尚未達到植林的標準和要求,只需平均增補200~300mm水量,再通過科學的節約灌溉,就可以使周邊2,500多km² 被四面高山環抱的高原地區,作植林之用。

青海湖區植林存在的問題:

第一,由於青海湖是鹹水湖,所以一旦河水入湖,馬上都變成了鹹水,再不能應用於農業或畜牧的用途,所以每年由附近的河流,補給入青海湖的13.5億m³河水,就白白的浪費了。

第二,因為青海湖地區蒸發量很大,遠遠大於降水量,而且青海湖的面積很大,雖然入湖的補給水量因為變鹹,沒有被人類大量的利用起來,但是水量卻被蒸發消耗掉了。

針對青海湖的短期解決辦法:

針對性的解決青海湖存在的問題,首先要解決如何從鹹水湖取用淡水的難題,可分為短期和長期的處理策略。 短期的策略就是把鹹水和淡水分開來處理。

短期的解決辦法如下:

在湖西側和南側的湖邊,建設長約200km 離岸100m~150m的河堤, 使河堤和岸邊成為一條100m~150m 寬的河道(參看上圖),將大部分流入青海湖的河流包含在河道內,由於淡水河和湖泊的鹹水主體分開,淡水河內的淡水可以直接用作補充植林用水。建設河堤用的土可以通過浚深淡水河道取得,河堤如果足夠寬闊,也可以在中間種樹。 河堤上每隔一段距離,必須建設一個閘門,隨時將淡水河中的餘水洩入青海湖。河道的堤防可以建得高一些,水可以可以蓄得高一些,減少植林灌溉用時的動力要求。

由於湖中的水源珍貴,在補充原有的湖面蒸發時,水量尚且略嫌不足,因此我們在周邊植林的時候,要充份考慮採用節水科技植樹。

長遠的解決規劃:

採用長遠的解決辦法,需要細心規劃,首先要弄清楚治理青海湖的原則是甚麼?是否符合保護環境的原則?

由於短期的解決方法中,採用了建堤分隔鹹水和淡水辦法,因此我們無須再想其他的辦法解決高原鹹水湖泊地區缺乏淡水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充份論証是不應該花大量投資,去將整個鹹水湖淡化。以從兩個方向去考慮長遠的規劃。

  1. 全盤淡化 首先,我想說明全盤淡化是可以做得到的,但並不是非做不可。 ​​

​ 首先是將青海湖分為兩部份,主湖體A維持3,250km² , 另把晒鹽區B 1,000km² 分隔開來,初期作為曬鹽之用,晒鹽工作完成後可以作為植林區使用。由於在晒鹽區B 沒有大河流注入,在分隔後約二十年(湖深 ÷ 蒸發減雨量),湖水將會濃縮見底,在湖水乾涸前,將B區和C區建閘分隔,將鹵水泵入70km² 的C1蓄盐池內。B區的鹽份隨著濃縮後的鹵水泵入C區之後,主湖區們鹽量大約減少了2/9,若青海湖的水量保持為1,050億m³ ,再平均的分佈在A和B區, 則青海湖的含鹽量減為0.972%。以上的工序約需時二十年,倘要求全盤淡化需要重覆以上動作多次,就可將青海湖淡化。這個動作會令現有生態全盤改變,要權衡其利害。

  1. 減少湖泊表面面積,以減少水面蒸發量。 倘若長期不利用青海湖淡水,則保持青海湖的面積,的確可算作環境保護成功與否的指標。 倘若我們要更好的利用青海湖的淡水,保持青海湖過大的面積,就只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加大了表面的蒸發量!因此長遠的解決標準,應以怎樣減少表面蒸發作為重點。 本文說明的徹底淡化青海湖,可以改善為將湖泊的面積減少以爭取減少蒸發的做法,爭取更多淡水及面積去改變青海湖周邊的環境,建設更大面積森林去捕碳,延緩氣候變化。 ​​ 在全盤淡化的第一期二十年的工作完成之後,立即改由淡水河引入淡水清理湖底作植林之用。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一、湖面面積由4,350km²,減少為3,250km²,每年減少蒸發16.5億m²³ 。 植林的面積則由2,650 km²,增加直3,750km²。 二、植林區原有的全年降水量412.8mm(東部),將全部可以用於植林, 只需要補充187mm的水量,就可以達到節水植林的淡水供應要求。 三、若果不選擇全盤淡化,則在選擇藏鹽區的時候就可以改選C2區30km²就可以了。

  2. 青海湖的兩個子湖的治理 青海湖東北岸有兩個子湖,猶如青海湖的兩隻耳尕,叫做耳海 和尕海 。耳海面積8 km²,為淡水; 尕海面積48 km²,為鹹水。 兩個湖的水位都比青海湖高約6~7m,應與好好的利用。首先耳海應用以溉灌溉東面林區,因為水位高於青海湖約10m,從這表供應淡水往附近區域,可以節省動力。至於尕海則更為重要,因為南部和西部和青海湖夾著的地區,均為沙漠,其實都是沒有淡水可用造成的後果,因此淡化尕海 就成為了青海湖東北部500km²沙漠形成重要原因 ,因此應將尕湖抽空,換入淡水,則日後注入尕海河流的水量就可以利用起來,白白的混在鹹水之中,而可以順著風向治理,沿著沙漠區南沿漸漸東北推進。在沒有泵走尕海的鹹水之前,要將入湖淡水隔開,否則事倍功半。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2023 by Lion Heavy Gear.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